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河北非遗传承人郭海博:以工匠之心锻造铁板浮雕之魂

5月10日,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开幕,众多制作精良、创意十足、彰显燕赵气韵的艺术精品惊艳亮相,其中包括省级非遗项目“郭氏铁板浮雕”。该项目传承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郭海博精心创作的《李保国》吸引众多观众驻足。铁艺与光影的交融,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的质朴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行现场技艺展示的郭海博左手执錾,右手举锤,锤起锤落间,面前冰冷的铁板逐渐幻化出一幅神形兼备的铁板浮雕作品,让参观者啧啧赞叹。

“小时候随父亲在张家口生活时,我就痴迷绘画,在家临摹连环画,在学校参加美术组,作品还被选送参加张家口市文化宫的美术展。”从小萌发的艺术梦,不仅为郭海博打下了绘画基础,还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后来,由于父亲工作变动,郭海博举家由张家口迁到邯郸涉县。郭海博记得途经北京时,他第一次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一瞬间就被碑座上的雕塑吸引住了,想象着艺术家们如何把人物雕琢得那样传神,做梦都想学会这门手艺。

心中埋藏着艺术的种子,迟早会发芽。生活几经变迁,郭海博随父亲定居石家庄后,开始接触泥塑。可泥塑易裂、不好保存,好琢磨的郭海博便产生了用铜搞浮雕的想法。可铜的价格在当时对于月工资才30多元钱的郭海博来说,根本无力承担,最终他选择了用铁板进行艺术创作。

“铁板浮雕”这条路根本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怎么走下去,全要靠自己摸索。30余年里,郭海博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金属雕刻艺术和西方油画、雕塑艺术的潜心研究,不断转化融合,逐渐摸索出一套完备的铁板浮雕艺术流程。从设计稿样、拓稿、勾錾阴文轮廓、锤锻、校平,到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打蜡,十几道工序之后,一幅极具金属质感的艺术品跃然铁板之上,呈现出其他材质无法表现的震撼之美。

光鲜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坚持。一幅《小鹿头》作品,需要近4万锤的锻打。令人称奇的是,黑白色调的鹿头上只有瞳孔部分呈现出蓝色及深蓝色的光晕,手法很奇特。“我运用的这种技法叫‘点睛’,是摸索出的创新技术。”郭海博说,通过对气焊高温的控制让铁板氧化产生色彩的变化来塑造瞳孔的蓝色,这是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得出的技术。

在技法日趋成熟的同时,郭海博从生活中探寻着艺术灵感。其间,太行风情和西藏风情给了他无限的创作动力。“前些年,我每年都往返太行山区很多次,寻找创作灵感,通过铁板浮雕表现河北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些年我经常去藏区采风和搜集素材。”郭海博坦言,他创作的太行风情和西藏风情系列作品屡获殊荣,就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深入生活的结晶,只有源自生活的艺术品才能更加鲜活、更具生命力。2001年,《丰收后的喜悦》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银奖;2009年,《山里人的希望》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展;2014年,《雪山脚下兄弟情》在第三届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上荣获金奖。(记者曹铮)

网罗天下